近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7月29日优股配资,全运年看广州系列发布会——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有关情况。
广州名城保护工作一直位于全国第一方阵,是保护理念方法探索和政策试点创新的前沿先锋,在本轮名城保护改革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在全国层面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很多其他历史文化名城都曾经到广州调研学习。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迅认为,这版规划也延续了这一特征,开拓创新,特色鲜明,在实践中开展了诸多全国领先的经验探索。
统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广州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的核心转向“系统保护、全域融合、活化利用、科技赋能、民生导向、制度创新”;实现从物理空间保护到文化生态整体留存;从静态保存到动态活化利用驱动经济民生;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建共享,以及跨区域文化网络构建的深度实践。
第一,创新保护理念,构建全域全要素保护体系。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后,保护传承理念不断拓展,各地持续开展保护实践,广州积极响应全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构建,在理念创新和策略探索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一方面,强调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广州名城保护规划明确了“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六大名城特色”,提出整体保护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空间本底,构建覆盖“山、水、城、村、田、海”的整体空间格局,强化“一江一河”的保护,保护承载广州历史变迁的珠江文化带和承载岭南田园乡愁的流溪河文化带优股配资,推动珠江从传统生产通道向多元活力廊道转变,形成流溪河见山见水见乡愁的魅力文化廊道。并以珠江和流溪河为脉络,串联沿线历史资源,探索文化线路与城乡聚落协同保护新思路,构筑文化与生态共融的整体空间格局。
另一方面,不断拓展遗产范畴,实现多元遗产的系统性挖掘与针对性保护。更多具有广州特色的元素纳入保护范畴,全面拓展保护对象。规划新增了更多承载共同记忆的遗产,增补了广雅中学、广州纺织机械厂、珠江啤酒厂旧址等历史风貌区,涵盖传统街坊、工业遗产和历史校园等多种类型。挖掘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当代故事,将白天鹅宾馆等改革开放遗产纳入保护对象。新增增城荔枝种植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广钢、广船旧址等工业遗产、东濠涌等水务遗产,以及余荫山房等历史名园,都被纳入保护名录中,形成更具有代表性、更加全面覆盖的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第二,创新实施路径,强化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城区的整体性保护和精细化管控。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理念,加强历史城区周边山水环境的研究,彰显“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城—江空间脉络。创新历史城区功能提升路径,让历史城区成为承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地区,挖掘历史城区千年层叠的历史信息,成为焕发空间新活力的源泉,以微改造等绣花功夫开展沙面、恩宁路、新河浦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让最有广州文化魅力的空间场所可以承载最国际化、最具活力的文化交往,塑造中华文化展示交流的生动平台,自然生长出全球创意的碰撞与活力,为其他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了成功经验。规划还提出建立名城保护“一张图”平台,实现动态监测常态化。推出“老城新生”伙伴计划,形成“需求—政策—资金”闭环,确保保护可持续。
第三,创新公众参与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广州市场经济活跃,名城保护社会力量强大,市民参与规划意愿强烈。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征集政府、居民、实施主体等各方意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培育“广州名城守护官”等保护志愿者和保护联盟等社会组织。拓宽市场力量的参与渠道,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践。充分发挥媒体与大众监督作用,深入开展规划公示和公众意见征询。通过这些举措形成多元共创的社会格局,在全国名城保护工作中具有示范意义。
另外,“老城市新活力”理念贯穿全篇;系统梳理广州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世界文明交流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提炼广州名城价值特色;细化措施,探索超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治理路径,等等,都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可以说,这个保护规划承担起统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广州融入大湾区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大局
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相连、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以广府文化为代表,拥有粤语、粤菜、粤剧等共同文化基础,应当共同保护、联动发展。
“我们在规划中特别增设了‘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章节,对接国家战略,融入湾区发展,在全国层面有着开拓性的创新意义。”李迅说。
一是联合构筑“两带一道”(珠江文化带、海防文化带、南粤古驿道)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网络体系。强调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中心的引领作用,成为承载岭南文化归属感、认同感的凝聚核心,以及世界粤语系人群、华侨华人的标识城市。整合大湾区各市历史文化资源,展现湾区地域特色,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珠江文化带、海防文化带、南粤古驿道的协同保护与活力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联动建设,加强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共同推进活化利用。
二是以特色文化主题为线索,形成城市联盟文化建设活动。依托孙中山足迹、近现代教育医疗、红色文化、改革开放等共同的要素,充分挖掘、精心规划,形成主题性的历史文化保护系列。加强湾区城市经验交流互鉴,共同探索传统民居、骑楼街道等保护修缮实施路径,推动带有传统符号的岭南乡土建筑创新。依托铁路、水运等历史交通线路,加强沿线工业遗产、传统村落等联动保护,加强广州与大湾区城市多方面的文化互动交流,延续历史情谊。
三是推进文化创新转化,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激发文化创新转化创造活力,将现代创意产业与历史文化弘扬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联合发展。高水平建设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构筑湾区文化地标。共同组织大湾区公共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运用数字媒体、移动互联等科技手段,讲好湾区文化故事。“总之,我们希望通过推动大湾区城市之间以及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建设,强化湾区文化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共建人文湾区。”李迅谈道。
南方+记者 李鹏程优股配资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