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州市规划院承担编制的《广州市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实施金八号配资,《规划》以耕地集中整治区为抓手,探索超大城市耕地保护正向优化路径。
一是以广州流域自然地理特征为基础,锚固具有岭南都市农业特点的耕地保护总体格局。
在严格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基础上,广州以北部流溪河流域、东部增江流域和南部沙湾水道水网区优质耕地为主体,构建“两带一区多片”耕地保护空间结构,围绕打造“绿美岭南都市新田园”愿景,统筹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既守住了农业与生态本底,又给城市集约发展留出了适宜空间。
广州市耕地保护格局图。图源:自绘
二是以耕地集中整治区为载体,科学谋划万亩方、千亩方、百亩方,引导耕地集中连片保护。
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为基础,规划形成了271个百亩以上的耕地集中整治区,并实行落地上图管理。探索耕地保护正向优化的路径,推动补充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向集中整治区集聚,以耕地集中整治区建设推动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改善,促进实现耕地集中连片保护。
从化鳌头万亩良田。图源:广州日报
三是探索城市周边细碎永久基本农田多元保护利用机制金八号配资。
近期鼓励探索碎片化永久基本农田多元保护利用方式,通过个人自愿认领、社校合作保护等新模式,将细碎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成为“一米菜园”、教学研学基地、农业“口袋公园”等,确保在规划期内保持耕地地类属性并充分利用。远期结合耕地集中整治,引导细碎永久基本农田与集中整治区耕地逐步置换,实现退劣还优、化零为整。
一米菜园。来源:浙江在线、魅力学校
教学研学基地。来源:浙江在线、魅力学校
四是以耕地保护三大示范工程为带动,推动耕地由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转变。
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开展“成片良田工程”,推动耕地集中补充,通过“现代粮田工程”着力提升耕地质量,推进“锦绣田园工程”,让农田“既产粮食又产风景”,以三大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动耕地的建设性保护。
黄埔区大吉沙都市锦田。来源:羊城晚报
五是运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创新耕地保护机制。
全面推行田长制,形成了一张“天上卫星看、空中探头盯、地上田长巡”的耕地保护立体防护网。以调查监测、耕地保护和执法监督等业务融合为切入口,通过“一套数”“一张图”“一个平台”全链条管理,打破“拿着图纸找地块”的时空限制,做到“底数准,边界清、管理优”,实现耕地保护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增城区高空视频探头。来源:央广网
来源:广州市规划院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